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姜雪峰
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到留美博士后,再到如今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如何选择?为什么选择硫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方向,又是如何成为一名青年科学家的?
选择专业,“科学家是我的梦想”
1980年,姜雪峰出生于甘肃兰州,爷爷是跟随国家“一五”期间兰炼、兰化重点工程项目,支援大西北来到了兰州,父母都在西固区从事与化工发展相关的工作。他从小耳濡目染于这样的“化学化工”环境,在这样的厂矿学校的氛围下长大,从小他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颗化学的种子。
“烟花,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太阳光又是怎样的千变万化?”……中考时,姜雪峰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甘肃省兰州一中。在高中,他真正接触到了化学,化学反应中涉及的神奇现象和可解释的反应机理以及分子转换可以组成新物质的过程让他十分着迷,那个时候他就认定了学习化学的目标。
1999年姜雪峰考上了西北大学化学系,西北大学的老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养非常重视,本科四年下来,姜雪峰总成绩排名第一。2008年,姜雪峰博士毕业,他选择在加州圣地亚哥的斯克利普斯(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难免会遇到试验的失败,姜雪峰坦言,有时候感觉回到了原点。然而,他解释说,认知,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每一次觉得回到原点,每一次高度都会不同,又会进入下一轮思考中,等待拐点式发展。
首选回国,“只有回国才能干事”
2011年春天,姜雪峰选择从美国回到上海。他说:“人生路上会有很多分叉,可能留在美国也很舒适,经常开着车带着两个孩子去看风景,在海边的大房子里生活。但我会想,我的初心是什么?”
“在国外,我老想父母,我说着中文,天生就是这个民族的人,这是血液中永远不会改变的,在美国再舒服,我总觉得心是飘着得,感觉那不是我的地方。”
“再想想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初心,我是想进入一个企业稳拿高薪,舒适而稳定的生活下去,还是对科学有着最初的梦想,去攀登、去失败、去经历科学的挫折、去感受科学发现的辉煌?”
姜雪峰常常这样反问自己的初心,说道:“所以,回国是我的第一选择。当时我们回国的时候,整个国家的发展态势欣欣向荣,这种拼搏向上精神与氛围,让人觉得,只有回国才能真正干事。”
放弃高薪,“这是一个奋斗的过程”
回国后,又站在人生的分叉口,选择做科学还是去企业?
企业的诱惑力很大,年薪动不动就是50万起,因为有海外的经历,同龄朋友中能拿到百万年薪的也不少;而选择科研的他,与企业相差甚远,在上海这座城市,他带着家人和两个孩子,觉得压力很大。但是他相信上海天高海阔,一定有成就他科研事业的广阔舞台。
“那个时候会不会很难受?”姜雪峰说:“在这间办公室,从2011年回国到2015年,前4年的时间,我每年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都会呆在办公室,因为我自己想好了,这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
父母初期的时候也不太理解,感叹:“孩子学习好了,是不是也不太好,学到最后,连过年都不能在家陪我们了。”
组里的同学都知道我们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我们也在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他们。他们都知道姜老师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有的时候你不用过度去要求学生,因为育人育己,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体力行。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学校为姜雪峰提供了科研的沃土,他现在有众多学术头衔,主要从事新方法导向复杂生理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同时致力于发展绿色的、环境友好及可持续的硫化学研究,运用“从无机硫向有机硫”转化理念,构建起了国际认可的3S(Smelless/Stable/Sustainable)绿色硫合成化学。
姜雪峰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演讲
“硫”味难闻,乐于成为全球“代言人”
“戴先生(戴立信,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鼓励我说,雪峰,你选的这个方向非常的好,别人一般都不会选硫,觉得硫比较臭,你却迎难而上,迎难而上反而产生了一种差异化的发展,不趋同、不盲从,然后你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特色和旗帜。” 姜雪峰回忆着当时前辈对于后辈的思想传递。
“初期的时候,当我这样选择的时候,还是有压力的,因为冷门,科研论文并不容易受到认可,现在我把这个比较偏、比较冷的地方变的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期待性。”现在有不少科研工作者研究硫,姜雪峰成了硫体系的领军人物。
姜雪峰对硫情有独钟:“硫在人类发展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血红蛋白中硫配位了卟啉铁,才实现了传输氧气的重要功能;DNA中广泛存在的二硫桥键,成为形成其二级螺旋结构、三级折迭结构、四级聚合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机硫也是杀菌消炎抗肿瘤的功臣,著名的抗菌素青霉素、头孢等药物里都有硫结构……”
“坚持做自己,一件事情你选对了方向,只要坚持下去,一定没有问题。不管中途遇到多少困难都不要放弃,有多少艰难也一直往下走,不用再思考太多的事情了。” 姜雪峰说老一辈科学家传递给他这种坚持执着的精神。
目前,由姜雪峰研究团队开创的硫化学研究,已经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不少企业在采用他们研制的硫化试剂和硫化方法做药物、材料、香料合成时,广泛地应用进一步证明这些硫化试剂的实用性,也为姜雪峰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新要求。
联合国将2019年确立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因为这一年正是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国际化学权威组织IUPAC制作了一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每一个科学家代表一个元素,姜雪峰当选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表"(Periodic Table of Younger Chemists for Sulfur)。
姜雪峰在“造就”TED科普演讲
当好“群主”,在世界化学的最前沿寻找道路
“我的目标是:只要提到硫,大家就能想到我们团队。” 姜雪峰认为,精深就能不断攀登高峰,通过千回百转的科学攀登,培养起科学逻辑的分析。可能科学的兴趣会很广泛,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钻”到那一个点里,当我把这个点打得很深的时候,实际上,对我来说,扩展到其他的行业反而更加容易。
姜雪峰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叫“S(硫) Group”,将世界顶尖的硫化学科学家汇聚到了一起: “一方面,我们可以讨论硫化学的最新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待中国化学,让世界感受中国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提起课题的选择,姜雪峰认为,Impact factor不等同于Impact,影响因子高低不完全代表科学贡献与科学影响力,有的时候它是一致的,有时候又不一致,去选择科学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追寻什么呢?科学本源的突破、价值创造的潜力,对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有没有大的价值。既有产业应用价值,又有科学瓶颈难度,这就是我的选择标准。因为当这事一旦突破,我们不但会在科学理论上为大家建立起理论框架和指导启发,还会对国计民生、产业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带来重要的影响。
科普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化学洞见人生哲理
“每一种物质的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反之,能量的变化也会引发物质的变化。每一个分子都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变构的魅力。每一场变化,弱了不可及、强了反脱靶,‘恰如其分’是我们一生追寻的度。” “每一个循环,不仅仅有创造,还有解构再创造,‘闭环的思考’是平衡稳定的关键。”
从化学到人生,姜雪峰的科普讲得通俗又有趣,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绿色化学的科普。姜雪峰还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也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他认为,科学的飞速发展,会带来国家竞争力的显著增强,而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将带动全民素质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姜雪峰曾建言,对于科技人才的考核,应该增加一个权重——科普贡献的大小。“如果人才考核时考量科学普及的贡献,科普成为科学家自觉的担当,就能很好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氛围。”
2020年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揭晓,表彰为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姜雪峰荣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个人一等奖。在姜雪峰的科普中,化学无处不在,化学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是感觉味蕾上的酸甜苦辣,同时也可洞见人生哲理。
姜雪峰荣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个人一等奖
在他看来,了解化学,不是出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更关键的是,我们要用化学变化的视角看待自然变化,要用化学推理的逻辑判断事物发展,要用化学循环的担当维护社会和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来源:http://sh.people.com.cn/n2/2021/1201/c134768-35030631.html
声明:上海升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contact@shsendpharm.com